中辛公路是渤海新区庞大的路网架构中一条普通的道路,近来这条路上面横跨了一组管道,引起过往行人的关注。这组管道将路两边的冀中能源金牛公司和沧州大化聚海分公司连为一体,使两家企业生产中的副产品实现循环利用,每年可为企业产生直接经济效益5000万元。
这一典型仅是渤海新区着力推进的22个循环化改造项目中的一个。2012年,渤海新区被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命名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成我省惟一获此命名的园区。揭牌仪式上,总投资约266亿元的22个循环化改造项目同时启动。以此为基础,渤海新区正着力优化布局,加快实施关键链接项目、补链项目、平台项目等工程,全力构建以循环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工业化体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这些新思路、新观点为渤海新区指明了发展方向。”市委常委、渤海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黄骅市委书记回学勇说,渤海新区必须将循环经济作为立区之本,坚持走以循环经济为主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只有走科学发展、集约发展的路子,才能抢占海洋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什么是循环经济?新区有着自己的“答案”。长期致力于循环经济研究的渤海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田俊祥表示,循环经济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强调实现体系中物质的闭路循环,其中一个重要方式是通过不同企业或工艺流程间的横向耦合及资源共享,为废物找到下游的“分解者”,建立工业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达到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的目的。循环经济网络的核心是3R理念,即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
为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新区在“产业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出台了《渤海新区循环经济实施方案》。方案明确规定,在产业园区建设中,要坚持按照产业设计、公用工程、环境保护、物流运输和管理服务“四个一体化”的要求,实现各种资源的合理、有效、最大化利用。由此,新区产业聚集也形成了一个原则:凡是能够形成循环产业链的项目,优先批办进区;能够构成循环产业链的企业,都要在同一规划区内安置。
招商引资是产业聚集的第一个环节。新区从这个环节开始,就引入了循环经济理念,精心设计了“渤海新区产业链节点项目联络图”。这张图共包含8个产业链,每个产业链都以“树状”的形式,用不同颜色的文字标注出新区已有项目和重点招商项目。去年9月,新区先后在北京和上海举行投资环境说明会,这张图在招商中发挥了“奇效”:两次对接会揽下的投资1000多亿元的40个项目,除了一些基础设施项目外,其余项目均能在“树状”图上找到对应位置。
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强大支撑。新区不断完善政策激励、资金扶持等措施,积极引导区内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广泛交流合作,加快引进和研发先进的循环经济生产技术。其间,为解决水资源瓶颈,新区与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广东中科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共建海水淡化与膜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协议书。按照协议,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将专门组建一支科研团队,负责海水淡化与膜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广东中科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分期建设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日产5万吨淡水的海水淡化和浓盐水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投资10亿元,促进渤海新区国家级海水淡化装备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如今,作为重点打造的循环经济项目,新区正在实施的海水淡化工程达4个,预计到2014年下半年,全区海水淡化总量每天将达18万吨左右。
发展循环经济同样离不开人才支持。当前,新区正在着力推进“人才特区”建设,制定出台了一揽子优惠措施,广纳各方贤才。随着渤海新区管委会院士工作站获准成立,首批院士进驻办公,达力普、临港化工等企业获批设立自己的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新区“人才洼地”效应正逐步显现。目前,渤海新区的高级人才达350人,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3家,获国家、省专项资金支持的企业科研项目达50个。
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使得循环发展的观念在新区企业里蔚然成风。中海油中捷石化回收重油催化裂化装置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余热,用于办公楼、综合楼及各个办公场所采暖,告别采暖炉,每年可节省原煤480吨;临港金隅水泥公司与新区的火力发电厂合作,以电厂产生的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工业废弃物为原料生产水泥;新区的冶金园区和装备制造园区可为汽车园区提供相关部件,化工园区可为装备制造园区提供某些原材料……一条企业内部“微循环”、企业之间“小循环”、园区之间“中循环”、整个新区“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渐渐清晰。
眼下,新区管委会正委托清华大学编制《渤海新区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制定中长期战略目标和分阶段推进计划。未来,新区以循环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将更加明朗,其示范带动作用将更加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