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性产业, 是实现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作为钢铁大省,2012年我省粗钢产量18048万吨,占全国粗钢产量的比重25.19%。但我省钢铁产业的技术水平与国内外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差距,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势在必行。我认为,在创新能力建设方面,我省钢铁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品结构低端化。从产品结构来看,尽管“十五”以来得到了一定的优化,但我省钢铁产业仍处于低端市场。总体上看,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比重较低。虽然我省板带比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板带材中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窄带钢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钢材品种仍以中厚板卷、热轧窄带钢、钢筋、线材、小型材为主,其中中厚宽带钢占我省钢材总产量的14.47%、热轧窄带钢占15.46%、线材占到13.30%,而涂镀层板、热轧薄板、冷轧薄板等所占比例均很小。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较大、未来市场前景广阔的汽车用钢、交通运输器材用钢、电工钢、食品饮料包装用钢、特材钢我省很少。
二是技术创新力量分散,人才匮乏。钢铁产业较低的市场集中度导致了科研力量和科技投入的分散。目前我省拥有200多家钢铁企业,但整个产业仅有3个国家级技术中心,同产业地位极不相称。从事钢铁工业技术开发的30余家大学、科研机构。
各自为政,缺乏系统的分工和协作机制,造成技术力量分散、研究内容重复,很不适应产业技术创新的要求。同时,我省钢铁产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依然相对较低,科技创新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不强;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科技带头人队伍没有形成规模,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除唐钢、邯钢等国有钢铁企业和少数股份制钢铁企业外,全省200多家钢铁企业中,绝大多数没有专门研发队伍,更谈不上设立研发中心。
三是重视产量扩张而忽视质量提高。我省钢铁企业的研发投入分布很不平衡,除大型国有企业外,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研发投入总量和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普遍较低。此外,在现有技术开发体系下,企业更偏重于生产性技术和与企业局部利益相关的技术开发。
而科研院所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在产业共性技术开发上的投入很难得到保证。另外,有关部门对产业共性技术的重视程度和投入远远不够,结果导致共性技术缺乏持续的研究开发和稳定的资金支持。由于缺少必要的资金进行技术创新,企业技术水平无法得到进步,致使我省钢铁产业长期陷于创新能力不强、生产技术落后的被动局面。
我们深深感到,技术创新基础薄弱、工艺和装备水平落后、高端产品少、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和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支出较低、原创性技术创新缺乏,已阻碍了我省钢铁产业的发展。在当前国际钢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我省钢铁业惟有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求得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在我省钢铁行业创新能力建设方面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要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发和建立企业研发机构相结合。受经济和人才实力的制约,我省钢铁企业应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发。要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和创新需求,必须实施“借外脑”创新战略,依托优势企业及相关院校、科研院所,进行联合研发,建立以河北理工大学、燕山大学为研发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平台。要充分发挥省自然科学基金引导作用,通过联合研究基金的方式调动产、学、研方方面面的力量,搭建起自主创新的公共平台。
要通过和国内外科研院校的项目合作、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合建研究室等模式,充分利用国内外科研资源,构建合作交流平台。如河北钢铁(000709)集团组建的河北钢铁研究院应承担起自主创新和技术引领的重任,努力使集团从核心技术的“应用者、追随者”向“研发者、引领者”转变。
其次,要加大研发经费和消化吸收经费的投入强度。通过资金引导机制,在加大政府资金投入的同时,激励国有大中型钢铁企业、民营钢铁企业加大对新技术、新装备和新产品研发投入,重点攻克一批钢铁产业升级的关键、共性技术。
基于目前我省钢铁业技术创新现状,应安排足够资金进行消化吸收工作。可尝试在钢铁企业引进设备时先缴纳消化吸收准备金,待消化吸收完毕时再返还给企业。重点钢铁企业的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与技术引进经费支出的比例不低于1∶5,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应不低于2%, 为实现钢铁企业再创新提供保障。
第三,要多渠道育人引智,吸纳和培养创新人才。鼓励并扶持现有高校冶金专业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支持企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联合培养复合人才,把引进智力与输出人才培养结合起来, 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建立人才培养基地,扩大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培养规模,大胆提拔和使用优秀年轻人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机制。
合理使用人才,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努力造就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外向型和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具有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具有掌握先进工艺及设备实践经验的高级技工人才。
第四,要以工艺创新推动产品创新,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钢铁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须以工艺为先导,即以工艺创新来推动产品创新。我省钢铁业只有通过加强对工艺创新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技术集成创新来提高企业的整体生产技术水平,才能生产出高档次产品, 并不断开发出新产品满足用户的潜在需求和个性化需求,才能高效益、低消耗地实现绿色生产模式。
日本钢铁企业64%费用被用于工艺创新,32%用于产品创新,重视工艺创新是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技术改造、研发和引进力度,政府设立专项资金,调整产品结构。推动钢铁产业内部的结构从低级向高级、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从低加工水平向深加工水平演变、提升,推进钢铁产业由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
第五,要进一步提高工艺和装备水平。技术装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和竞争能力,因此要注意那些代表发展趋势的新工艺、新设备,加快研究、吸收、引进和创新步伐。加快钢铁生产工艺技术装备综合配套优化升级步伐,推进高炉、转炉等工艺装备大型化、连续化、高效化。
同时,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关于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的要求,分阶段淘汰和改造落后工艺装备。限制重复引进, 要从引进硬件为主转变到引进软件为主。通过对技术的吸收、消化,提高钢铁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技术研发基础。
当前我省钢铁企业应加强技术中心的建设,有选择地组织一批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一条龙”项目和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国产化,形成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的骨干企业,从而促进钢铁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